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4.國共較量中的地緣政治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無論是毛澤東所言“革命力量可以利用反動派之間的空隙而長期存在和發展”,還是陳誠說的“贛南山鄉遼遠,遂致更成化外”,都注意到了革命發展中的地域因素。確實,一個正在成長當中、尚處弱勢的政治力量,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在夾縫中求取生存、發展,有其不得不然之理,中央蘇區的生存發展之路,離不開這一政治通律。

可以看到,在中央蘇區生成的過程中,恰逢國民黨內部先後展開蔣桂、蔣馮及中原大戰,南京中央對遠在贛閩邊界的中共武裝幾無餘力顧及,只能依靠地方部隊盡力遏制紅軍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央蘇區初期得以迅速成長的最重要外部條件。中原大戰結束後,南京中央開始部署對中央蘇區的全面“進剿”。紅軍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領導下,先後擊敗國民黨的數次“圍剿”,顯示了紅軍靈活機動戰術的威力,而在這期間,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及贛南、閩西獨特的地緣政治也對“圍剿”和反“圍剿”程序發揮著重要影響,第三次“圍剿”和反“圍剿”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案例。

1930年底到1931年5月,國民黨軍先後發動對中央蘇區的兩次“圍剿”,均遭失敗。連續兩次敗績,使蔣介石不得不認真面對眼前的對手。1931年6月22日,蔣介石親到南昌,自任“圍剿”軍總司令,陳誠、蔣鼎文、衛立煌等信重將領也首次出現於“剿”共戰場。此時,蘇區核心地域位於贛西南的東固地區,這也是前兩次“圍剿”國民黨軍的傷心地,而紅軍主力則在贛閩交界地區,“圍剿”進攻方向在此兩點中如何抉擇,頗費思量。6月下旬,蔣介石決定不以蘇區核心地域為主攻方向,將主攻擊點確定為其所判斷的紅軍主力所在方向,即贛東左翼一線。6月底,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前敵總司令官兼左翼集團軍總司令,轄第三軍團、第四軍團、第一路進擊軍、第二路進擊軍共7個師及閩西北各部從南豐進攻;陳銘樞為右翼集團軍總司令,轄第一軍團、第二軍團、第三路進擊軍共7個師從吉安進攻;第十師及攻城旅為總預備軍。當時報章報道:“贛省現有軍隊,合計不下二十萬人。”[261]7月初,何應欽和陳銘樞部分別從南豐、吉安出發,採用“長驅直入”、“分路圍剿”的戰法,形成鉗形攻勢,企圖先擊破紅軍主力,然後再深入“清剿”,搗毀蘇區。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