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27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0-08-16 09:25:15

在發現傳統殖民生產方式無法滿足自身經濟發展的要求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相當多的非洲國家選擇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或“國有化”運動的浪潮。埃及的納賽爾,迦納的恩格魯瑪,扎伊爾的蒙博託以及一系列非洲國家的政府都透過立法和強制手段,收回控制在殖民者和外國投資者手中的土地、礦山、運河、油田等資產,採用所謂的“國有、計劃模式”來重新部署和經營國民經濟。那一歷史階段,埃及、迦納、扎伊爾掀起國有化運動,索馬利亞、衣索比亞、莫三比克、安哥拉更是直接抄襲蘇聯模式。

大型的採礦企業、公共服務行業、規模化的農場被政府接管並改造成國企經營(核心產業和企業往往是壟斷式經營),一般的農場、海運、保險、採礦企業也國家絕對控股,手工業、服務業領域的中小企業則變賣給本國人來經營。國際經濟合作方向上,非洲國家也於1963年在亞的斯亞貝巴成立“非洲團結組織”(即後來的非盟,Africa Union),成立非洲發展銀行,定期召開非洲國家首腦會議,試圖協調各國的經濟發展,推動和擴大相互間的貿易與援助。

但是實踐證明這場和自由主義觀念牴觸的非洲經濟革命的結果是失敗而痛苦的。非洲的主人們驅逐趕走了“非洲的生產者”(意指殖民群體、西方投資者這些熟悉非洲經濟實踐的人),模仿蘇聯模式來試圖提高土著國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卻被殘酷的現實和經濟規律給上了教訓深刻的一課。很多國家在最初的短暫繁榮後,很快陷入了經濟停頓和倒退,出現了一批象扎伊爾(現名剛果)、尚比亞、安哥拉這樣端著金飯碗乞討的國家,各國政局穩定也遭到破壞,政變頻繁。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