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二卷 國企浮沉 第八節 請教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第二節課重點講第二首。榮飛先講了全詩的大概意思:如今的世態人情薄如綢紗,可是誰讓我騎著馬來客居京華呢?住在小客樓上,一夜裡聽著春雨的聲音,明天一早,深幽的小巷中便會有人賣杏花了。短小的紙張,我斜著運筆無聊地寫寫草書,在小雨初睛的窗邊,看著沏茶時水面呈現的白色小泡沫,遊戲般分辨茶的等級。作為一介素衣,不要因為風塵僕僕而感嘆,一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讀這首《臨安春雨初霽》,也許會以為它並不是出自“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陸放翁之手。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隱含著“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和“閒作草”“戲分茶”的無聊之緒。這是與高唱著“為國戍輪臺”而“一身報國”的陸游的雄奇悲壯的風格特徵很不一致的。首聯開口就言“世味”之“薄”,並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陸游時年已六十二歲,不僅長期宦海沉浮,而且壯志未酬,又兼個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發出悲嘆,說出對世態炎涼的內心感受。這種悲嘆也許在別人身上是無可疑問的,而對於“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陸游來說,卻顯得不盡合乎情理。此詩是淳熙十三年陸游在山陰時奉詔入京,被任命為嚴州知州的時候所作。對於一生奮鬥不息、始終矢志不渝地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的陸游來說,授之以權,使之報國有門,竟會引起他“誰”的疑問,不是有點奇怪嗎?頷聯點出“詩眼”。聽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聽到深巷叫賣杏花,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溼漉漉、綠幽幽、亮晶晶、香噴噴的春色,濃而淡,淡而又深,深而且遠。但細品一下,詩人聽了一夜的春雨,並未入眠。在這春夜裡他為何事輾轉反側呢?那遠遠傳來的如斷如續的賣花聲,又能給他一些什麼樣的愉悅和撫慰呢?不能。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清幽得空寂的春晨中獨自惆悵。接下去的頭聯不更道出了他的這種心情嗎?“閒作草”、“戲分茶”,一生出入於戰場生死,貫遊於天南海北,時刻思慮著報國和愛民的陸游,竟也“閒”而又“戲”了!在詩人眼中,臨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壯志更是無從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閒”“戲”中打發時光。尾聯雖不象古人抱怨“素衣化為緇”(晉陸和作《為顧彥先贈好》:“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卻也聲稱清明不遠,應早日回家,而不願在所謂“人間天堂”的江南臨安久留。詩人應召入京,卻只匆匆一過,便拂袖而去。整個一首詩,雖然寫春,卻不是歡春;雖不是傷春,也是“薄”春。春天雖美,但在心情鬱悶的作者心目中,卻引不起多少留戀。在陸游的眾多著名詩篇中,有壯懷激烈的愛國憂民之作,如《關山月》、《出籬門迎涼有感》;有寄夢抒懷、悲憤悽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些詩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陳詞,就是筆墨縱橫,撫古思今,都是雄壯的大氣磅礴之作;作者也有優美淳樸的鄉村生活描寫,如《遊山西村》;也有緬懷愛情、追思往日幸福的傷感之作,如《沈園》。等等這些,都與《初霽》極不相似。《初霽》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沒有憤憤之詩,也沒有盈盈酸淚,有的只是結腸難解的鬱悶和淡淡然的一聲輕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