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北洋系統的分化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說到民國軍閥,不得不提及“北洋”。說北洋是各派軍閥之母,一點都不過分。很多派系和軍閥個人,都是脫胎於北洋。

北洋的興起,是清朝在外交上不願意外國與自己平起平坐的結果。同治初年(1862),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卻讓外國人去和地方官交涉:一個是南京的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兼任),一個是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後者負責煙臺、天津、營口三個口岸的洋務事宜;前者負責上述三個口岸之外的其他口岸的洋務事宜。幾年後清政府裁撤三口通商大臣,所有洋務、海防各事宜劃歸直隸總督兼管,頒發欽差大臣關防,稱“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當年恰好是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此後他佔據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位長達二十八年之久,專辦清政府外交,興辦北洋海陸軍,並大力興辦近代事業,致使北洋大臣地位不斷提高,職權不斷擴大,勢力遠遠超過本來地位與之對等的南洋大臣。在李的努力經營下,其活動範圍迅速擴大,總理衙門辦理每一件事幾乎都要向他通報,聽取他的意見和建議,許多駐外外交人員更是經常向他彙報,聽取他的指示,李已儼然成為國家外交全域性的主持人。

李鴻章是清朝內部思想開明的官僚之一,最早萌生了學習西方,訓練新式陸軍的想法。距離天津六十餘里,有個小鎮叫新農鎮。李鴻章調自己的淮軍周盛傳所部“盛字營”在鎮子上屯墾,鑿川引水,經營了近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後,盛字營北上作戰潰敗,編制不在,營房還在。新農鎮慢慢荒廢了。大沽至天津的鐵路修通後,新農鎮成為其中的一個小站。也就是在甲午戰爭中,又有一支淮軍開拔來了鎮上。這便是長蘆鹽運使胡燏棻編練的“定武軍”。說來也奇怪,新的隊伍入駐後,透過鐵路來往的軍事和商貿活動與日俱增,小鎮迅速恢復繁華並壯大起來,以至於後來人們忘記了“新農鎮”的本名,乾脆稱它“小站”。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