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三章 統一的世界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資產階級依仗著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依靠著極其方便的交通工具,把所有的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拉進文明社會……總而言之,它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一個世界。

——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1]

當經濟、教育以及憑藉著電報和蒸汽機帶來的思想與物質的快速交流改變一切時,我敢相信,偉大的造物主正在準備把世界變成使用同一語言的單一國家。這是一個完美的成就,它將使陸海軍不再必要。

——格蘭特(U.S.Grant)總統,1873年[2]

“你們應當聽到了他所說的一切——我要去某地一座山上生活,或是去埃及,或是去美國。”

“好吧,這有什麼!”斯托爾茲漠然地說,“你可以在兩個星期內到達埃及,三個星期內到達美國。”

“到底是誰要去美國或埃及?英國人這樣做,是上帝的安排,此外,他們在家鄉已沒有生活的餘地。而我們當中哪個會夢想此行呢?也許有一些絕望的傢伙,他們已自認為生命毫無價值。”

——岡察洛夫,1859年[3]

1

當我們在撰寫早期的“世界歷史”時,實際上是在把世界各地的歷史加在一起。但是,就世界各地的相互瞭解而言,當時有的只是膚淺的表層接觸,或是某些地區的居民征服或拓殖了另一個地區,就像西歐對美洲一樣。在撰寫非洲早期的歷史時,很可能只會偶爾提到遠東歷史(除了西海岸和好望角外),很少提到歐洲,儘管不可能不時時提到伊斯蘭教世界。18世紀之前,在中國發生的事情,除俄國之外,與歐洲政治統治者毫不相干,儘管會涉及前往該地的一些特殊商隊;在日本發生的事情,也不是歐洲人可以直接知道的,只有一小部分荷蘭商人例外,他們在16世紀至19世紀中期,被允許在日本保有落腳點。反過來看,歐洲之於中國這個天朝帝國來說,只是外夷居住地區,好在它們地處遙遠的大洋之外,不會在臣民對皇帝的忠誠度上造成任何麻煩,頂多是給負責港口的官吏造成一些管理上的小事端。就這一點而言,甚至在交往頻繁的地區,大多也可置之不理,而且不會帶來不便。對西歐人來說——無論是商人還是政府官員——在馬其頓(Macedonia)山區峽谷所發生的事情有什麼重要意義嗎?假如利比亞真的被某場天災人禍所吞沒,對其他地方的人,甚至對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儘管嚴格地說,利比亞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和地中海東部沿岸諸國的商人而言,又有什麼關係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