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歸鄉之路:現當代音樂與奧德賽的旅途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1952年,約翰·凱奇(John Cage)上演了他那首臭名昭著的《4分33秒》。鋼琴家走上臺,在鋼琴前坐下,開啟琴蓋,靜坐,過了33秒,關上琴蓋又迅速開啟,靜坐,又過了2分40秒,再次關上琴蓋又迅速開啟,仍靜坐,再過了1分20秒,演奏完畢。

“4分33秒”是一段虛無的演奏時間,但設計得有板有眼。當時的紐約對各種行為藝術已經見怪不怪了,但人們的反應還是一如預料中激烈。大家都覺得上當了,被凱奇耍了。從沒有如此玩世不恭的行為走進莊重的音樂廳裡,即使在約翰·凱奇之後也沒有發生過。

他想幹嗎?提醒人們,像傾聽音樂一樣傾聽周圍的聲音?所有的聲音都是音樂?大致是這個意思吧。但藝術沒法如此解釋,如果語言可以直接解釋,還要藝術做什麼?這樣的音樂會其實是一場行為藝術,只能玩兒一次,因為玩兒得早,《4分33秒》已經和杜尚的小便池一起成了20世紀藝術的里程碑,成了20世紀藝術中離經叛道的高潮。

在物理學上有一個鐘擺理論,大意是,鐘擺圍繞著一箇中心左右擺動,到達最高點之後,便開始蕩回低處。在藝術和人生中,它也適用。叔本華曾說,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像鐘擺一樣盪來盪去。為生存而工作,讓你痛苦,當你的基本需求滿足之後,你又覺得無聊。想要的得不到,想要的得到了,都有不幸。所以,人類需要精神文明,需要藝術和宗教來解脫或是救贖。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