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有一種青春精神叫“巴金” 青年節想起呼喊“我是青年”的中年巴金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普通人對“五四”青年節有所誤解,以為是青年佔據一切,領導一切,其實不然。當年五四運動的參加者主要是青年,如傅斯年、羅家倫等;領導者卻主要是中年,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周作人、胡適、劉半農、錢玄同等。

現在一般人眼裡的青年都是30歲以下,民國的青年標準則較為寬鬆,而根據現在的教育部規定,高校的青年標準為未滿39週歲。所以前段時間,中國社科院的副研究員張暉36歲去世時還被稱為青年學者。或者說,30歲以下是大眾所謂生理年齡,而另一套標準則是單位年齡。聯合國將“青年”的年齡上限延至了45歲,這是中外國情與觀念區別所致。

轉而思之,說當時陳獨秀他們能夠被列入青年行列也是可行的。因為所謂青年,以生理年齡作標準當然可以,但是以精神年齡作標準似乎更加確切。因為他們是多麼具有激情、勇氣和理想,而這些就是青年的特徵。如果一個青年人沒有衝勁、激情、勇氣和理想,沒有真誠與靈動,還可以稱之為青年嗎?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種人是未老先衰,空有青年之年齡而缺乏青年之精神與追求。

而巴金就是典型的青年,具有典型的“五四”情結。其實當巴金大喊“我是青年”的時候,他已經人到中年。按照他的標準,他大哥自殺時34歲,“至死都是青年”。而且這種“我是青年”的感覺從他的“滅亡三部曲”一直延伸到“激流三部曲”再奔瀉到“抗戰三部曲”,似乎都沒有衰退。你能說他不是青年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