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寫在書前的譯後感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在動手翻譯這本小書之前,我曾遵劉紹唐先生之囑,先寫一篇“導言”或“序文”。誰知一寫就陰錯陽差,糊里糊塗地寫了十餘萬言;結果自成一部小書,取名《胡適雜憶》,反要請周策縱、夏志清兩先生來為我作序了。

在我寫那篇序的期間,我對這本小書的英文原稿已經有二十年未去碰它了。我想原稿既然是我以前一個字一個字整理出來的,縱是倒揹我也可倒背若干,翻譯之前來寫篇序,也用不著先讀原稿再動筆了。所以只有在《雜憶》脫稿之後,我才又把英文原稿細讀一遍;距上一次的細讀,是整整的二十個年頭!

二十年前我對這篇稿子的看法,大致有三點:一、它的內容根本沒有什麼新鮮的材料;二、它反映出胡適晚年期的思想,與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簡直沒有什麼出入——說胡適的思想前後一致也好,說胡適沒有進步也好;三、不過就寫作的體裁來說,他這部小書,倒不失為別開生面、自成一格的“學術性的自傳”。

十八年過去了。兩年前我寫《胡適雜憶》時,印象中強調的還是這三點。可是最近一年來,我對我以前的看法,漸次覺得有修正或補充的必要。這不是近一年來,“胡適”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也不是我自己對胡氏的估價發生了什麼“今日”對“昨日”的挑戰;只是胡適之是位“實用主義者”,一輩子看重“實用價值”,因而以這本小書對一般讀者的“實用價值”來說,那它在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後,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倒是我所始料不及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