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6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2-11-16 17:21:11

誠如司馬遷所感嘆的那樣,表面上,武晚年對匈奴的正面用兵以失敗告終。然而,問題擺了出來:武帝之世後,西漢再未出現一位能力、見識堪與武帝相比的領導人,也再未對匈奴發起大規模的、獲得巨大戰果的正面進攻,何以匈奴卻越來越衰弱,直至分裂、瓦解,最終承認失敗,舉國向漢朝稱臣呢?

其實,匈奴失敗的宿命,正是遠征大宛的後果持續發酵所致。

首先, “漢既誅大宛,威震外國”,漢朝的威望堅實的樹立起來,從此眾國認識到,漢朝是個比匈奴更強大,也更能帶來安全保障的新主人。“思漢威德,鹹樂內屬”。泛西域地區成為漢朝反匈經略的第二引擎。

徵和二年(前91)漢發西域共擊車師,漢兵未發,各國先動,“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漢軍到後,各國“又自發兵,凡數萬人”,各國王親自統軍,“共圍車師,降其王”。

地節三年(前67) 西域城郭各國受漢之命共擊匈奴,取車師國,得其王及人眾而去

地節四年(公元前66)莎車殺漢使者奚充國。漢使馮奉世徵召西域各國一萬五千兵進擊莎車,莎車王自殺,傳其首詣長安,諸國悉平。

武帝之後,子孫們一上位,就擁有一個強大的國防基礎、有效的邊防體系、有力的外部聯合體,穩定的內外環境,這都是大宛之徵留給漢民族的遺產,是現成的。從此漢朝只需用一小隊兵力便能號令各國,有效調動、指揮西域世界的軍隊,以維護自己的安全利益和對匈包圍戰略。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