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94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3-09-27 09:18:58

第三章 三雄爭嗣

二 同氣相殘

72

《明史?朱高煦傳》寫道:“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於路,倉卒不果。”這一情節,取自《宣宗實錄》。其實實錄的記載是有矛盾的,如洪熙元年七月(宣宗六月繼位),記漢王高煦奏陳利國安民四事,得到宣宗的讚許,並復書致謝。宣宗自稱為侄,他說:“叔父忠存宗社,遠辱嘉謨,銘感於心,已悉付所司施行。惟頻惠教,是所深望。”稱叔父教訓的是,還望以後多多賜教。此蓋為客套話,不必細究。

然而宣宗一轉身,對侍臣說道:“永樂中,皇祖(朱棣)曾經對皇考(仁宗)和我說,此叔有異心,宜備之。然皇考待之極厚,如今日所言果出於誠,即是舊心已革,不可不順從也。”——這就是史官編寫的漏洞了。宣宗在“說”這些話時,還在從善處著眼,認為皇叔高煦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顯然對一個月前高煦“伏兵”劫持他的事毫不知情。而第二年八月高煦“謀反”時,實錄對他昔日之惡進行了長篇回顧,很肯定地說:“仁宗皇帝大漸時,上(宣宗)在南京,被召還,高煦謀伏兵邀於路,倉猝不果。”

《宣宗實錄》是宣宗去世後,在正統初年由一幫儒臣集體完成的“紀實小說”,其中有原始檔案的摘錄,也有發揮想象力的猜測與即興創作。我懷疑高煦“謀伏兵”劫駕一說,即屬後者。而實錄這種“小說”,出自多人之手,比不得一人獨運大筆,難免出現前後不一致的地方。況且,記述中還有一個“謀”字,所謀之事,畢竟“不果”於行,既然沒有做,如何能以“思想罪”加人?還是有高煦被捕後屈打成招的供詞為依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