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後的難題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持續數個月的戰略打擊,加上由數千萬美軍引發的暴亂,使得在美國本土迅速恢復正常秩序變成一種奢望。

根據實際情況,在2063年10月31日之前,即美國正式簽署投降書之前,共和國說服了包括歐洲在內的所有盟友,在戰後繼續對美國實施軍事管制,直到美國有能力生產出足以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生活與生產物資為止。因為歐洲的關係,規定在戰爭結束兩年之後,即2065年10月31日之前對美國的基本情況做一次全面調查,以確定是否有必要繼續進行軍事管制。

當然,權力與責任掛鉤。

雖然明知道這是共和國為了控制美國故意採取的行動,但是歐洲的實力不足以幫助美國進行戰後重建,甚至沒有能力保證數億美國人能夠填飽肚皮,所以歐洲只能在這個問題上做出讓步。為了避免共和國利用美國沒有造血能力來長期控制美國,歐洲留了一手,即在兩年之後,如果美國的戰後重建仍然沒有起色,大部分美國人都無法過上正常生活,或者沒有讓美國人過上正常生活的基礎條件,歐洲將參與美國的戰後重建,並且不受限制的在美國全境展開工作。

顯然,這是歐洲為自己爭取到的兩年時間。

在某些人看來,這也是歐洲給共和國出的難題,讓共和國陷入新的困境。

像前面提到的那樣,早在大戰爆發之前,共和國當局就為戰後的混亂局面做好了準備,比如以提前訂購的方式讓印度的糧食生產企業提前購置生產裝置,擴大產能,以便應付戰後的糧荒。可以說,這個舉措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要知道,大戰爆發前,西約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與出口集團,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墨西哥都世界上的主要糧食生產國,其中美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還是排名世界前五位的糧食出口國,僅這三個國家生產的糧食就養活了全球近三成的人口。設想一下,如果這三個國家的糧食生產受戰爭影響,哪怕只有一季糧食減產,也會產生嚴重糧荒,甚至是全球性的糧食恐慌。戰後的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澳大利亞遭到戰略打擊之後,從2062年開始,糧食產量就急劇下滑,即便在2063年與2064年有所恢復,也沒能達到戰前規模,直到2065年才基本上達到戰前水平,並且在2066年恢復正常,而因此減少的糧食產量更是高達數億噸。因為澳大利亞的主要產量區與主要的人口聚居區並不重合,所以戰略打擊對澳大利亞糧食產區的破壞還不算嚴重。相對而言,美國與加拿大的糧食產區與人口聚居區基本重合,加上嚴重的動亂,所以兩國糧食生產受到的影響更加嚴重。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直到2065年,美國與加拿大的主要農業基礎設施才得到全面恢復,而到2068年兩國的糧食產量才恢復到相當於戰前50%的水平(因為在大戰期間,兩國均損失了大量人員,加上不需要出口,所以相當於戰前50%的水平基本是和能夠滿足兩國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恢復到戰前水平,已經是2075年之後了。由此可見,大戰結束之後,僅僅保證6億美國人與1億多加拿大人的生活,共和國就得費不少的精力。要知道,這7億人每年至少需要4億噸糧食,而在2065年之前,兩國的糧食缺口高達6億噸。暫且不說如何生產出這麼多的糧食,僅僅是將6億噸糧食飄洋過海的運過去,再分發到民眾手裡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