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一篇 序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紀德是個不可替代的榜樣

在二十世紀法國作家中,若論哪一位最活躍,最獨特,最重要,最喜歡顛覆,最愛惹是生非,最複雜,最多變,從而也最難捉摸,那麼幾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紀德莫屬。紀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構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現代的迷宮。這座迷宮迷惑了多少評論家,甚至迷惑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長達三十餘年。

這裡順便翻一翻諾貝爾文學獎這本老賬,只為從一個側面說明紀德為人和為文的複雜性,在他的迷宮裡迷途不足為奇。比對一下法國兩位文學大師,羅曼·羅蘭(1866-1944)和安德烈-紀德(1869-1951),就多少能看出諾獎評委們的疑慮與尷尬。兩位作家生卒年代相近,都以等身的著作享譽文壇,雖不好說紀德的分量更重,至少也算是等量齊名。然而,羅曼·羅蘭予一九一五年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紀德卻還要等到三十二年之後,直至一九四七年,在他七十八歲的高齡,才榮獲這一遲來的獎項,是因其“內容廣博和藝術意味深長的作品——這些作品以對真理的大無畏的熱愛,以銳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現了人類的問題與處境”。

獲獎評語的這些作品,其實早在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都已經問世,受到廣泛注意,主要有先鋒派諷刺小說《帕呂德》(1895)、散文詩《人間食糧》(1897)、衝擊傳統道德的記述體小說《背德者》(1902)、日記體小說《窄門》(1909)、傻劇《梵蒂岡的地窖》(1914)、日記體小說《田園交響曲》(1919)、前所未見的結構革命的創新小說暫偽幣制造者》、自傳《如果種子不死》(1926)……至此,他的“文壇王子”的地位已經確立,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辭中所提到的作品,也都早已問世。可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還要花上二十多年時間,才寫出這樣一段評語,總算稍微摸清了紀德的路數。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