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野火集》與社會批評的回顧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何懷碩

大概在六十年代,有一位留華美國學生寫了一篇《人情味與公德心》,引起了以青年學生為中心的一個知恥知病,要求改革不良社會風氣的社會運動。整個社會被激起自覺自新的熱情,一時間風生雲起,好不生動。然而,後來餘波漸息,社會風氣還是舊態依然。

一九七二年四月,《中央日報》副刊連續六天發表了署名"孤影"的《一個小市民的心聲》,以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提倡苟安現狀,反對革新,併為貪汙的官吏與斂財的奸商巧言辯飾。一時固然麻痺了大多數矇昧的群眾,但也立即引發了一班深思明辨的知識分子強烈的批判與反擊。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龍應臺以《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點燃了社會批評的野火,得到少有的熱烈的迴響。當他寫了一連串的同類文章,整合《野火集》一書之後,一年之中,所銷行的數目,差不多是臺灣歷史上所未曾有過的記錄;在書商的新書"排行榜"中,也幾乎長時間獨佔鰲頭。其間雖然也有誤解、歪曲、攻訐與言論上的圍剿,但是,野火既成燎原之勢,銳不可擋。

去年,諾貝爾得獎人李遠哲博士回國,對教育與科學發展的批評與建議,亦蔚成旋風。這是近二十多年來,對社會現狀所發表的言論,引起廣泛而巨大回響的第四回。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二三十年來,臺灣的知識分子與輿論界,對於臺灣社會的現狀與展望,批評與建議,並非一片沉寂,而且可以說,不乏許多擲地有聲的.談論諍言,卻為什麼難以得到廣泛而巨大的迴響呢?為什麼上述四次言論的旋風,除"小市民的心聲"之外,不是發自外國人,便是留洋歸國的學人呢?我只有這樣回答這個問號:第一是崇洋;第二是外來者較本地學者言論的自我約束較少,有更大膽量暢所欲言,無所忌諱,故較能引起興奮與共鳴。我說"崇洋",一方面固然是一種普遍的自卑心態,另一方面卻也是理性的衡量——那些在歐美學有所成的人,一般而言,的確擁有遠比臺灣為開放、自由、豐富的資訊與觀念。我們知識的狹窄與落後,不免自愧。當然,外來者往往比"身在此山中"的本地知識分子有更銳敏的眼光,更鮮明的感受,也是他們的言論容易一針見血的原因。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