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西德的經濟與社會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對20世紀80年代的任何一個普通的觀察家來說,東西德最明顯的差異就在於人民的生活水平。西德是一個繁榮、西化、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社會。時髦的轎車保養得很好,“嗖”地一下穿過了高速公路;儘管越來越多的人叫嚷著“森林要消失了”,但西德總體的環境還是很乾淨,而且物產豐富。相反,東德單調、灰暗的環境令遊客震驚。褐煤製造的煙霧汙染了空氣;又小又破的汽車在坑坑窪窪、佈滿鵝卵石的公路上顛簸(除了西德到西柏林的高速公路還保養得很好);房子破破爛爛;商店裡可供挑選的商品有限並且質量低劣。不過,這些表面現象在反映現實的同時,也掩蓋了更深層的現實和更復雜的真相。

實際上,東德也經歷了西德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經歷的所謂“經濟奇蹟”。西德的情況眾所周知。從1948年貨幣改革前開始,在馬歇爾計劃對心理和物質的雙重激勵下,德國經濟快速起飛,並在20世紀50年代達到了驚人的發展速度。由於難民的湧入和戰俘的歸國,50年代初期的失業率相當高(大約8%),但50年代末形勢發生了逆轉,反而出現了勞動力的短缺。同時,經濟增速也逐漸放緩,西德經濟在60年代基本和其他西方工業國家持平。1966—1967年,西德遭遇了短期的經濟衰退,但大聯合政府的經濟政策成功地應對了危機。由於極度依賴貿易和石油進口,1973年和1979年的石油危機,以及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經濟衰落都對西德產生了影響。比起前幾個十年,80年代西德經濟可能有些停滯,失業率高達8%—10%,經濟增長率只有2%—3%,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許多德國人最擔心的通貨膨脹率在80年代卻是全歐洲最低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