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人格的物化與物的人格化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萬物互聯的重要特徵是,人格在物化,而物品、商品尤其資本卻在人格化。人格的物化,目的在於連線帶來的情感替代。物的人格化,則是使目標消費群體可以與物進行情感的連線、互動,以產生群體間的共情。人類不能心安理得地生存於一個無序和無意義的世界中,“賦予意義與秩序的符號活動構成了人的本質,是人生存的基礎”(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自人類有圖騰神話以來就是如此,語言作為一種命名活動開啟了創世紀。事實相同,名字各異,這是語言與命名的問題。為萬物命名,就是賦予事物以個人化的特徵,這種“近取諸身”的命名以隱喻的方式開創了人類的身化世界。

標準化的執行方式是複製,目的在於透過低成本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保證基本的質量,來滿足大眾的基本需求,帶來的後果是泯滅個性,個性僅作為商品的差異化賣點而被設計,手工藝瀕於消失,進而對我們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造成重大沖擊。消費的另外一個特徵就是重複,“作為彰顯自我身份的主要社會活動,消費最有趣的一點就是常常讓行將過時的東西有了永恆價值,從而發起一輪輪的文化再迴圈運動”(鮑德里亞《消費社會》)。

工業化後期,商品以至各種服務和組織開始推進品牌戰略,在品類名稱(物理分類)之後再為其賦予專有化命名的人格化,目的是要衝破物理概念的鉗制,改變機械化的枯燥,打通人與物的連線,進而建立跨越地緣的秩序,實現信用的擴張,開拓全球市場。這種追求生活意義的符號化運動,不只是品類的競爭,要從表層的認知,一直探入人的情感與信仰,改造生活方式,在詞與物、詞與人、物與人之間建立傳輸意義的關係。酒店越來越傾向設計師符號,餐廳越來越趨於主理人標籤,達利紅與芬迪黃各自精彩,從半木空間到梵幾客廳,可以感受到這一波商品人格化的浪潮方興未艾。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