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3節 “網際網路+”的新生產要素指向:從IT時代到DT時代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2014年2月,馬雲在阿里巴巴的一封內部郵件中做出瞭如下判斷:“我們正在從以控制為出發點的IT(資訊科技)時代,走向以啟用生產力為目的的DT(資料技術)時代。”這一觀點不脛而走,引起了業界的普遍重視和廣泛討論。

當我們將“時代”的標籤賦予某個時期時,一定是經濟、社會風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這樣的標籤將提醒我們與思想慣性做鬥爭,自覺轉變觀念,採取積極行動,順應歷史潮流。

DT時代與IT時代的顯著差異集中體現在對生產力的深層次影響上。

生產力是指“人們進行生產活動的能力”。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物件,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即工具、物件和人。

1.工具

IT時代的工具集中體現為“軟體+硬體”。軟體是生產知識的具象化、自動化,一旦被定義,更新的週期較慢;硬體需要自行採購,投入成本大、運維難度高。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均為購買者獨享,既是構成競爭優勢的基礎也是擺脫不掉的負擔。這一時期,排他性的“擁有”是本質,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是目的。資金雄厚的大企業是經濟的主導者,坐擁IT資源壟斷,享受超額利潤,抑制了創新,犧牲了社會福利。

DT時代的工具突出表現為“雲計算+大資料”。如前文所述,雲計算透過專業化、規模化優勢,提供了像水、電一樣觸手可及的計算能力,使用靈活、升級速度快、使用門檻低;大資料在數量、多樣性、生成速度和提供價值上卓爾不凡,電商、遊戲、搜尋、支付、地圖領域的成功者,毫無例外是憑藉對大資料的利用建立了相對優勢。新時期,共享性“接入”是核心,開放、分享、互動是原則。擁有創意的中小企業、個人是經濟中最活躍的力量,他們接入“雲+網+端”新資訊基礎設施,利用普惠服務,發展了創新,延展著社會收益。國外的谷歌、亞馬遜、臉譜,國內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提供著搜尋、電商、雲計算、社交基礎服務;國外的whatsapp、Uber、Airbnb,國內的快的打車、臉萌、超級課程表等,在計算資源上與大企業站上了同一高度,依靠卓越的創意,爆發式成長,一飛沖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