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性質·狀態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釋義

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辨析

“悛”字常被寫錯讀錯。《說文解字》釋“悛”為“止也”,就是停止的意思,改正、悔改在行動上的前提就是要停止之前的錯誤行為。悔改在心理上首先是一種後悔、悔恨的心態體現,因此“悛”為豎心旁。從“夋”(qūn)邊的漢字有讀作qūn的,如“逡”,可組詞“逡巡”;大多數讀音為jùn,如“俊”“駿”“峻”等;“悛”則比較特殊,讀作quān。

起源與演變

“怙”從心,古聲。《說文解字》將其說解為“恃也”。本義是依仗,憑藉。“悛”右邊的“夋”本義是行走遲緩或態度傲慢的樣子。“夋”字也是上古時期一個很著名的帝王帝嚳(kù)的名字。帝嚳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姓姬,名岌,又名夋,號高辛氏。是黃帝的曾孫、顓頊(zhuān xū)的侄子。

例句

對這個怙惡不悛的慣犯,必須嚴加懲處。

字裡字外

西晉末年,中原王室衰微,各地少數民族政權趁機起兵,各自為政,史稱五胡十六國時期。

前趙的國君劉曜,他本是匈奴族人,後來趁亂奪取了後漢劉淵的政權,自己稱王,建立了前趙。石勒是羯族人,原本是劉淵手下的大將,在劉曜攻打劉淵時立下了不少戰功。劉曜稱帝以後,就想拉攏收買此前一直跟他交戰的武將石勒,於是派使者前去遊說。石勒本來已經答應下來,並且為了表示謝意,也派出使者前往拜謝。然而這個時候,有個叫曹平的謀士在劉曜耳邊煽風點火:“石勒派使者來,表面上是來答謝,實際上是來打探我們國家的情況,以便伺機發起攻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