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六章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中經漢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銅馬和黃巾,隋朝的李密、竇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黃巢,宋朝的宋江、方臘,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國,總計大小數百次的起義,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歷史上所僅見的。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為每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

明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元末農民起義、農民戰爭的結果,它大大打擊了元末的大地主階級,並且大大地教訓了新統治者朱元璋,迫使他對農民做出了一些讓步。這些讓步的結果首先表現在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方面。

經過二十年長期戰爭的破壞,人口減少,田地荒蕪,是明朝初年的普遍現象。例如,唐宋以來的南北交通要道、繁華勝地的揚州,為青軍(又名一片瓦、長槍軍,是地主軍隊)元帥張明鑑所據,軍隊搞不到糧食。龍鳳三年朱元璋部將繆大亨攻克揚州,張明鑑投降,城中居民僅餘十八家。新任知府以舊城虛曠難守,只好截西南一隅築而守之。[2]如潁州,從元末韓咬兒在此起義以後,長期戰亂,民多逃亡,城野空虛。[3]特別是山東、河南地區,受戰爭破壞最重,“多是無人之地”[4]。洪武元年閏七月,大將軍徐達率師發汴梁,徇取河北州縣,“時兵革連年,道路皆棒塞,人煙斷絕”[5]。有的地方,“積骸成丘,居民鮮少”[6]。洪武三年,濟南府知府陳修和司農官報告,“北方郡縣近城之地多荒蕪”[7]。四年二月,大同衛指揮耿忠報告:“大同地邊沙漠,元季孛羅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等亂兵殺掠,城郭空虛,土地荒殘,累年租稅不入。”[8]到洪武十五年,晉府致仕長史桂彥良還說:“中原為天下腹心,號膏腴之地,因人力不至,久致荒蕪。”二十一年河北諸處,還是田多荒蕪,居民鮮少。南方許多地方情況也是如此,如三十年常德府武陵縣報告:“武陵等十縣,自丙午(公元1366年)兵興,人民逃散,長或復業,而土曠人稀,耕種者少,荒蕪者多。”[9]江西瑞金則因農民起義,戶口亡絕過半:“初民戶在籍者六千一百九十三戶,今亡絕過半,田多荒蕪,租稅無所從出。”[10]名城開封,以戶糧數少,由上府降為下府。[11]洪武十年,以河南、四川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12]十七年令凡民戶不滿三千戶的州改為縣者三十七。[13]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