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6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接著《公羊傳》解釋了為何《春秋》不明言隱公即位,即《春秋》這樣寫是為了成全隱公的心意。按照公羊學的觀點,隱公本來的心意就是要將來還政於桓公的,之所以最後要還政於桓公,則是因為桓公雖然年幼,但是他地位尊貴,隱公雖然年長,但是地位相對較低,桓公才是惠公君位的合法繼承人。但是這兄弟倆的尊卑之別不是很大,一般的國人也不清楚這點。當時大家都覺得隱公年長而且賢能,於是諸位大夫就擁戴了隱公。如果隱公當時即位了,後來桓公能不能即位就不好說了。而且以當時桓公年幼,如果直接即位,恐怕朝裡的大臣也未必能安心輔佐他。所以隱公就暫行攝政。隱公之所以沒有即位,說明他一開始就想的是要未來還政於桓公的。隱公既然年長而且賢能,為什麼不能即位呢?因為按照“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隱公不適合。這裡,我們就看到了後來封建時代在爵位繼承時一直遵循的一個很重要原則——嫡長子繼承製。以今天人的眼光看,選賢任能才對啊,為何要始終堅持嫡長子繼承這個原則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所謂“賢能”,這個標準沒法精確衡量啊,一家弟兄好幾個,你說老二賢能,我說老三優秀,怎麼辦?爭論不下來了那隻好訴諸武力了,所以說如果用是否賢德來做標準,缺乏可操作性,只會引發很多矛盾。而“嫡長子”則是有統一精確的標準的——正室夫人生的長子——這個標準簡單粗暴精確,可操作性又強,因此,成為後來名義上尊奉的原則。而儒家是很重視這個名分的,公羊學也正是從細微處來闡述、弘揚這些觀點的。“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其實說了兩種情況:有嫡子的時候,嫡子裡面的長子是第一繼承人;沒有嫡出的兒子,只有庶出的兒子的時候,這時候庶子裡面,誰的身份高貴,誰就是第一繼承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