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9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上述的例子都充分說明了,明清中國的勞動力在市場機制的牽引下,向資本密集的城市轉移,而且數量巨大。

日期:2021-09-07 11:46:36

(14)

江南市鎮上各種作坊林立,機坊、煉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長的僱傭工人,於是勞動力市場應運而生。

乾隆《吳江縣誌》卷下風俗,談及綾綢業的發展時,回顧道:明代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以後,“土人(引者按:指吳江本地人)亦有精其業者,相沿成俗。於是,盛澤、黃溪四五十里間,居民盡逐綾綢之利,有力者僱人織挽。”

盛澤鎮上機坊老闆僱傭的“傭織”,有機工(操作織機的工人)、曳花(在提花織機的高架上“提花”的工人)等,人數多達幾千人。乾隆《盛湖志》卷下風俗稱:“中元夜,四鄉傭織多人及俗稱曳花者約數千人,彙集東廟升明橋,賭唱山歌,編成新調,喧闐達旦”。除了受僱於機坊的機工、曳花數千人,還有加工絲綢的煉坊、染坊、踹坊的工人,人數有多少呢?據沈雲《盛湖雜錄》說,清末時“凡煉綢之坊十餘,染坊三十餘,踹軸等坊亦如之,業此者近千人”。盛澤鎮(包括四鄉)鼎盛時期擁有人家萬戶,其中機工、曳花有數千人,煉坊、染坊、踹坊等的僱傭工人又有近千人,幾乎可以說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為生,盛澤鎮有一個龐大的僱傭工人群體,是毋庸置疑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