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由《中國曆代通俗演義》所思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長時期以來,“成分”的陰影在中國大地上徘徊。封建時代,有士大夫、庶人、農工商、地主、佃戶、賤民種種“階層”,或者叫“階級”。對待各個階層,使用法律不一,政治待遇不一,經濟分配製度也不一,這就造成了階級仇恨。新中國建立以後,政治、經濟、綜合國力都有飛躍式的大進步,大改觀,唯獨“成分”這意識存在依然。“地、富、反、壞、右、封、資、修”成了新時代的新賤民階層,與舊時代一般無二的新的社會問題不單“存在”,且勢頭不減,愈演愈烈,生命力鮮活。從深層次原因上說,竊以為是“文革”的重要成因之一。從根本上認識、解決它的政治家就是***。這一社會問題的解決,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而始,一步一步使我們的社會政治生活衛生起來、健康起來。

“成分”這種社會政治理念,反射在文學領域,構成了文學創作的一邊倒和文學評論的單一傾向。一部作品出來,首先拷問它是“香花不是毒草”。肯定了它“沒有問題”,然後再說別的。這種做法帶來的後果,是服務物件的單純性,為下里巴人而創作,“陽春白雪”便受扼制。很簡單,倘若你只愛春天,那麼你這個花園裡便沒有荷花、菊花與梅花。本來文學應該表述的觀念形態,真善美,愛與死,奪人魂魄,陶人性情,增人學養,冶人操守,這種種功能未樣樣都與“無產階級”、“貧下中農”這些階級成分掛鉤。即使是無產階級,也有一個學習的任務,有提升素養、接受人類美好靈思的必要。事情一旦走向絕對化,必定的後果是“過猶不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