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四百四十四章 工業產業以及航運業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1889年6月底,新的一年已經過去一半,在過去的半年中,漢國政府除了在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面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外,在直接涉及到國家總體實力的工業體系建設方面,也一直保持著極大的重視。

截止1889年上半年,本土官辦工廠企業400家,民營私人企業2700餘家,10人以上工廠企業一共3200多家,使用蒸汽機為動力的近代企業2100餘家,工人總數60萬、產業工人34萬。

同一時期,日本十人以上工廠將近3000家,使用蒸汽動力670家,工人總數38萬,產業工人17萬。

大陸地區官辦工業企業24家。私營工業企業100多家。近代產業工(不包括礦工)人約8萬,其中上海3.6萬人。約佔產業工人總人數的一半。

總觀三方工業發展,漢國、日本、清廷三方人口分別為年6月底資料)、4000萬、3.7億。

工業起步時間都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

而經過二十餘年發展變遷後,三方工業發展的成果卻呈現完全不同的景象。

先說日本一方,日本國內土地貧瘠、資源稀缺,雖然利用剝削本國廉價勞動力生產了一批初級工業商品,但是那些初級工業商品因為質量和機械成本原因,在與西方列強的貿易競爭中,完全處於不利地位。

初級工業產品獲得不了期望的利潤,同時又缺乏海外殖民地作為替代市場,為了持續本國的工業化進展,日本選擇增加各項增加各項賦稅、發展紡布、染織等輕工業的方式,獲取工業發展所需的起步資本。(1895年之前,日本工業發展一直處於低水平、低規模狀態,1895年之後,日本不僅獲得了清廷賠償的白銀,更主要的是獲得了大陸廣袤的市場,和賠償的白銀相比,大陸地區為日本初級工業產品提供了廣袤的工業市場,其價值比賠償的白銀對日本的發展,要高得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