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85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朕蒙您的教化,對大師感恩不盡、叩頭頂禮;奉上高麗國朝貢的磨衲袈裟(袈裟由很多塊縫製,每一塊繡一佛像,據說是武則天親手所繡)和水晶缽。敕令韶州刺史,修飾您所造寺宇,並賜大師舊居出生地,造一寺院為國恩寺。

日期:2021-03-03 10:54:08

1、《維摩詰經》重點是不二法門的解脫,不二法門是無所謂入世或出世、修道或不修道,佛與眾生本來沒有誰來束縛,自己真得了解脫就可以證得法身;法身本自清淨,必須要有解脫的般若才能證得法身清淨。所以,般若、法身、解脫是一體的;把握了這個重點,再來研究第七品。這一品的重點在《金剛經》提過的“所謂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一切眾生本來處於道中的;因為我們不能得解脫,所以《金剛經》最後提出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觀是心觀、心解脫了是正觀,要般若正觀、即正念就能心解脫。觀本來是個大法,可是很多人不瞭解,把大止觀變成了小止觀、所以觀不起來;眾生也無所謂佛不佛,有個佛的觀念存在就不是佛、就是眾生了,也就是說非眾生並不一定就是佛、眾生即非眾生。

2、真正的慈悲,使一切眾生能夠得到安樂;真正的安樂是涅槃、常樂我淨的境界,佛教化眾生的目的、是使眾生最後能成佛、令眾生永遠得到佛境界的快樂。“菩薩之慈,為若此也”:以上這段文字都是維摩居士答覆文殊師利什麼叫做大乘菩薩之慈,這裡講的都是戒律,不要以為戒律和經典是分開的;這裡每一句都有行慈,慈是真正做出來的、不是嘴巴講講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