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68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其一是君主名號。博士學宮擬定的名號是“泰皇”,論定出典如此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嬴政也曾聽李斯講述過這一動議,知道泰皇有兩說,一則雲泰皇即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之中的人皇,一則雲泰皇即太吳,是三皇之前的稱渭。然嬴政總覺這一名號虛無縹緲,尚不如戰國尊崇的帝號實在,當年秦齊分稱西帝、東帝,就是將帝號看得高於王號。然則,若單取帝號,似乎又不足以彰顯遠承聖賢大道之尊崇,崇古尊典的博士們也一定不以為然。思忖之下,嬴政心頭大亮——皇帝!對,便是皇帝,有虛有實有古有今!於是,嬴政提筆,斷然在旁邊用硃筆寫下了兩行大字:“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其二,廢除了諡法。諡者,行之跡也。後人以一個簡約的名號,對死者一生行跡作一總括性評價,此所謂諡法。此種法度,據說是周公所定,其本意大約在告誡君王貴族要以後世評價預警自身。博士們上書:以諡法定製,秦王為泰皇,當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列位看官留意,後來的漢高祖劉邦即位之時,便完全採取了這一諡法,追尊其父為太上皇。然則,嬴政卻以為這種諡法很是無謂。後人話語,很無聊。一則,誘使君王沽名釣譽,容易虛應故事;二則,誘使言官史官以某種褊狹標準評價前人,事實上遠離當時情境,徒然引起種種紛爭。於是,嬴政提起硃筆,慨然批下了幾行文字:“太古有號無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今弗取焉!自今以來,除諡法。本王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