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25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可以說,在北周和北齊剛開始對抗時,宇文泰的北周是內憂外患,完全處於下風。然而,孟子說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北周政權正是在這憂患之中崛起,最終為隋朝統一了天下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宇文泰是怎麼做的呢?

一言以蔽之,他得到了關中豪族和知識分子的支援。他先後起用了關中名門大族“累世二千石”的武功人蘇綽和“累世儒學”的范陽涿人盧辯。在關中這些地方豪族的支援之下,以蘇綽提出的“六條詔書”為指導,宇文泰的北周政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次改革,可以說是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次揚棄,將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漢化的部分保留了下來,而又打破了門閥限制,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

蘇綽提出的“六條詔書”是這次改革的總的指導方針。這六條是:其一,先治心;其二,敦教化;其三,盡地利;其四,擢賢良;其五,恤獄訟;其六,均賦役。

具體是如何實施的,我們下回再說。

第一條,先治心,這是根本。為什麼要先治心呢?因為內部不穩,這個我們前面已經說了,所以必需先凝結人心。所謂“治心“,照蘇綽的解釋,一是“清心”, ;二是“修身”。這二者中,前者是後者的前提條件。所謂“清心”,即要求達到“凡所思念無不皆得至公之理,率至公之理以臨其民”,也就是說君主要以“至公之理”來進行統治。那麼,這個“至公之理”是什麼呢?要解釋這個,我們必須先了解當時人們認為什麼是不公的。其一是門第歧視。孝文帝改革以來,採取世族豪門的門選制度,以門第取人,這在當時就被普遍認為不公平。例如,李衝曾上書說:“若欲為治,陛下今日何以專崇門品,不有拔才之詔?”韓顯宗也進言:“陛下以物不可類,不應以貴承貴,以賤襲賤。”這個矛盾發展到北魏末年,就有了六鎮起兵、河陰之難和北齊的反漢化運動。其二是民族歧視。也就是胡漢分治的政策。雖然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漢化的,到北魏末年,由於六鎮鎮人對漢化的反感,反而加深了胡漢矛盾。前面在講北齊的時候,已經講了相關的內容,在此就不多說了。而且,即使是在北魏大力推行漢化的時期,胡漢的分別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在軍事上,漢人軍隊與少數民族的軍隊,各成一體,絕不混編。軍權主要掌握在少數民族的手中,沒有出現過漢人統兵的情況。高歡其實也不能算漢人將領,因為連他自己都沒把自己當漢人。這兩個,為什麼說是普遍認為的不公?因為,一個人不能選擇自己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也就是說,人不能選擇門第、不能選擇民族。一切以門第、民族等先天因素劃線,就完全抹殺了人的後天努力,就不能得到各階層、各民族真正的精英人物的支援。先治心,就是要解決這兩個不公。而解決這兩點,就能團結人,而且團結的不是一般人,是那些精英。北周政權(宇文泰),在這方面做得好,所以不但原先賀拔嶽手下的將領如於謹、趙貴等人擁戴宇文泰;而且賀拔勝、李弼、豆盧寧這些原先不屬於賀拔嶽系統的六鎮將領(賀拔勝是投降了南朝,又迴歸的;李弼、豆盧寧都是侯莫陳悅的部下),能夠擁戴宇文泰,而關中漢人勢力,如李賢、李遠等也能擁戴宇文泰。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