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38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盛怒之下,明宣宗派人抬來數百斤木炭,堆積於缸上,然後點火燃之。不久,炭燒銅熔,把朱高煦燒成一頓灰燼。

宣宗皇帝餘怒未消,下令把朱高煦諸子全部處死。

縱觀朱高煦所為,比其親爹朱棣相差遠矣,可以說是判若雲泥。他既無深謀遠慮,又無能將謀臣,更無堅城廣地。老王爺為老不尊,蒼猝起兵,困守孤城,一俟宣宗侄子皇帝親征,根本未作有效反抗,即刻束身就縛。敗則敗矣,認命拉倒,還能保全殘年。豈料,這王爺又伸出臭腳,絆龍一跤。從此下三濫行徑,可知朱高煦畢竟只是一介赳赳武夫,實無大計。

歷史往往會驚人地相似,有時是喜劇,有時是悲劇,有時是笑劇。不幸的是,朱高煦撥個未籌。虎父犬子,十分不肖。

日期:2006-12-20 8:25:30

第三章太監公公要回家

——從“土木堡之變”到“奪門之變”

明太祖朱元璋,無論理論還是實踐上,提防宦官最嚴,兩手抓,兩手都硬。他死後,其子朱棣篡奪侄子建文帝帝位的過程中,深得南京皇宮內宦官的通風報信,開始信用宦官。到了明英宗即位,大太監王振“出手不凡”,不僅開始了明朝宦官的掌權時代,還使得堂堂大明皇帝被蒙古人活捉,上演驚天大戲“土木堡之變”,明朝差一點在正統十二年(1443年)就變成“南明”。

其實,王振挾明英宗御駕親征,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入大同,五、六十萬大軍未同蒙古人交手,混亂中已因乏糧餓死不少,殭屍滿路。如果及時撤兵,這次重大軍事行動的結局只是“不果”而已。偏偏大太監王振本人乃讀書人出身,腦子裡總有“衣錦還鄉”的念頭,非要拉著明英宗到他蔚州老家大宅子留住幾宿,以博天子幸宅的千秋萬歲名。如果真去了蔚州,可能歷史上也不會發生“土木堡”之變。大軍前行四十里,王振女人一樣心思縝密,忽然又顧惜起“家鄉人民”來,怕五、六十萬大軍路過老家時人踩馬踏糟蹋莊稼,便又擅自發旨改行往東,終被蒙古人侯個正著。蠻族們這時候倒知道巧攻勇取,大敗明軍,並生俘了明英宗。明軍被殺、餓死、自相踐踏以及墮谷而死的,多達五十餘萬。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